【趣味地理】碉楼之乡竟然还是华侨之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民居是最早的建筑。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位于广东江门,是著名的侨乡,也是闻名的碉楼之乡。碉楼和华侨有关系吗?
碉楼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地域性很强。除了藏区碉楼,开平市碉楼也特别典型。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乡土建筑。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当地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及华侨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自明朝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所以民居对防御要求高;因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还要防涝,民众开始在村中修建碉楼。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平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当时西方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开发金矿和建筑铁路,为生计大批开平人背井离乡远赴外洋,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
当时中国社会兵荒马乱,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华侨众多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房屋的防卫功能尤为重要。
1922年12月土匪劫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海外华侨,他们认为碉楼在防范匪患中有作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纷纷筹资回乡建碉楼。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排华政策的实施,海外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的情怀,多数人挣钱后,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这是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碉楼为多层建筑,与一般民居比,坚固厚实、窗户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最高的碉楼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
碉楼上部造型独特,多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式样。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侨房建设的高峰期,受华侨影响,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与西北方建筑文化艺术,中西合璧。也反映了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
汇集了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随处可见。开平碉楼与民居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又称为垒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墙体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或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填土粘接石块的缝隙。
夯土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仍十分坚固。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是华侨吸取各国建筑不同特点所建,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多是集资兴建,每户分房一间,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
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家都在关注
【趣味地理】揭秘!一元钱的背后隐藏了这么多地理知识。【趣味地理】揭秘!一元钱的背后隐藏了这么多地理知识。
— END —
图文:闫 娜
编辑:孙月飞
教师群2| 574096005
教师群1| 511373627(满)
学生群| 292742165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微信平台:hnzxdlz
手机APP:HI 地理
苹果手机:通用-设置-描述文件-信任文件